那些佛像背后的呼唤
翻一翻史籍,《历代三宝记》上记载,隋开皇元年,也就是公元581年闰三月,隋文帝杨坚曾下诏于五岳之下各建一座寺院。河北省曲阳县为祭祀北岳恒山的所在地,所以在恒山脚下设立了恒岳寺,后逐渐演变为镇岳修德寺。
寺庙遗址现存修德寺塔一座,塔身上镶嵌的一方石碑道破了此塔的身世:“大宋天禧三年四月八日,水斗岩等村邑众共修舍利塔一级。”可知此塔始建年代应早于北宋。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的历史浮沉中,修德寺早已不复存在,仅存的修德寺塔还在见证着沧桑,前身是隋文帝颁赐的舍利之塔,现存的七层砖塔为宋代遗物。
修德寺塔以其独特的造型及保存相对完整成为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建筑的宝贵资产。2006年,修德寺塔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我看来,此国保最有价值的,就是修德寺遗址出土的佛造像。
1953年,一当地村民在修德寺塔北侧遗址上刨地挖出了残石造像,曲阳县领导会同文化部、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省市文物部门,共同对修德寺遗址进行勘测发掘,清理面积达3500平方米,共清理出五代、宋代及明代遗址层,并在遗址层中发现残石造像及石刻乐人等2200多件,其中刻有年款的重要文物237件。修德寺纪年造像中,以隋大业年间造的最多,共48躯,其次是北齐天保年间的,共33躯。修德寺石造像的题材,经历了对释迦和弥勒菩萨信仰为主,过度到重视阿弥陀佛和菩萨信仰的过程。
两千多件石雕佛像,这个数字足于惊人!
在没有看到这些出土的实物之前,我曾站在村后的田垄边痴痴的想。一千多年前,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是谁把这些佛像掩埋?这是一次特殊的事件吗?
然而,花塔无语,遗址无痕,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不远处就是闹中取静掩隐在苍松翠柏之中的北岳庙。只隔了一条街道,一街之隔两端的庙与塔都是寂静的,寂静的像是听到了残佛的呻吟声。
修德寺遗址出土造像现存河北省博物院曲阳石雕展厅,步入河北省博,走过安检和展厅的大门,偌大的展厅布满了形态各异的佛造像,我仿佛听得到千百年前的雕刻声和铲土的掩埋声,那声音空灵而悠远,像是残佛对我的召唤。是的,我来了,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匍匐地从远方赶来了。
这些出土的造像大多都是残缺的,至于为什么是残造像,或许是经历灭佛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吧?!眼前那流畅的衣纹,纤细的手指,安祥慈慧的脸庞,残缺给美拓展了一个遐想的空间,使美得到了无限延伸,存在必有道理,背后的故事谁又说得清呢?
让我惊诧的是这些雕刻,这些纯粹属于民间的雕刻,没有造作,没有掩饰,真正的取法于自然与生活。看过了太多的皇家石窟雕刻,从云冈到龙门,从麦积到响堂。一色的高大,一色的雄伟,一样的规制,一样的模本,一样被禁锢着的审美思想。曲阳的这些雕刻,真正反映出当时当地的文化,当时百姓的疾苦,这样活生生的历史,是不是更真实更生动呢?
俗世情缘几回转,随缘修此生,皆在凡尘间……
感谢关注,欢迎分享!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哦!